遏制耕地“非粮化” 永福县推出退柑还粮治理模式
永福县是广西粮食生产基地和优质粮主产区,近年强化制度建设、加大执法力度、开展治理专项行动,不断探索遏制耕地“非粮化”措施路径。而最有效的新举措,当属“公司+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+农户”的耕地治理模式。
永福县耕地“非粮化”的主要原因,是农民大面积利用水田种植砂糖橘导致地力退化和土壤板结。因此,开展耕地提质改造和土地综合整治迫在眉睫。但实行退柑还粮,农民将面临“三缺”难题:流转缺少意愿、运行缺少资金、经营缺少劳力技术。
为此,该县先在永福镇进行“公司+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+农户”的治理模式试点,采用1年制承包合同,以点带面促进退柑还粮工作深入开展。一是村集体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,通过整合退柑还粮专项奖补资金,牵头组织农户将闲置、撂荒耕地的经营权进行为期1年的流转;二是以合同形式,让农户主动流转耕地的经营权,并获得租金、务工工资等额外收入;三是由联合社将地块转包给农业公司经营,通过农业部门专业土壤测试确定土壤肥力,按地块质量收取200—700元/亩不等的分红。农业公司按合同要求经营,获得耕地的实际产出收益和除地力补贴外的种粮一次性补贴、双季稻补贴等。
这一治理模式消除了农民对耕地流转的担忧并促成大面积流转。首先是1年制的合同形式,让农民不怕“失去土地”;其次是农户除每亩地400元的租金和地力补贴外,还有机会获得“流转奖励”、务工收入等多类型补贴,比将耕地闲置、撂荒或种植效益低下的粮食作物效益好得多且不用承担种植风险;再者,联合社将耕地转包给农业公司前,会对耕地的基础设施包括水利设施、机耕道等进行修缮,农民可同时享受免费的地力恢复和耕地维护。
预计该县年内完成退柑还粮面积2万亩,可新增耕地面积1.5万亩,全县将新增粮食种植面积3.5万亩。
针对退柑还粮工作缺乏前期资金问题,永福镇坚持因村施策,鼓励各村以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为流转主体,积极整合各类政策资金、银行资金和村级集体经济资金,在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,有效解决退柑还粮工作中资金不足问题。对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,积极引导和鼓励村屯利用村级集体经济资金解决;对于前期黄龙病树较多的村,则积极协调整合黄龙病保险资金予以解决。此外,永福镇还积极协调农商行共同开发“退柑还粮”专项借贷项目,为渔洞村渔村屯示范点授信30万元解决资金需求。
截至目前,全镇9个示范点共筹集资金150万元,为全镇退柑还粮工作推进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。
对于农业公司而言,也可从以下方面获益:承包来自联合社的耕地,缓解了租地资金压力和与众多农户直接的利益纠纷;接收经联合社整理好的耕地,大大降低了生产前的基础设施维护和整地成本,且承包后的土地可获得经营权流转带来的150元/亩的各类补贴;可能获得永福县对新增基本连片流转土地种粮500亩以上、且流转期3年以上的农业经营主体给予的5万—10万元奖励。
据统计,截至今年4月,永福县已治理耕地撂荒面积584亩,落实100亩以上连片退柑还粮示范点46个,示范面积1.26万亩。(李星群 郑明叶)